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访谈 | 关于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下)

访谈 | 关于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下)

2019年01月02日 16:24:59 访问量:710


对话:张晨瑛(浙江省特级教师   

         裴海安(语文报社副社长)


 如何构建“习作能力培养体系”


裴:建立相对科学的“习作能力培养体系”的确是迫在眉睫的事!如何构建“习作能力培养体系”呢?您能谈谈具体的构建思路吗?


张:好的。构建“习作能力培养体系”自然需要厘清习作能力的基本要素。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语言》认为作文是感知、观察、表象、思维、想象和语言能力的表现,是智力因素与语文特殊能力的揉和叠加;《苏联的作文教学》将小学生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分为七种:审题能力、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系统地整理材料的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选择文章体裁的能力;朱作仁教授从习作心理学层面提出习作主要能力有:审题能力、立意能力、搜集材料能力、选材与组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吴立岗教授提出:作文是积累、构思、表达、修改能力的表现……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表述不同,分解粗细各异,关注各有差异,但其内涵具有共性,其一,都是从心理学层面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寻求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契合点与共振点;其二,都涉及到了认知、情感、思维与语言这些要素;其三,侧重点在于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这两个要素。综合这些理论,我们梳理并建构了小学生习作能力的五大领域基本框架,即“情意”“选材”“言语”“构思”“修改”。


裴:由已有成果出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研究,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您的研究是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


张:任何研究的开始都应从做一名合格的“大自然搬运工”开始啊!习作能力的五大领域的确定不是创造,是对前人经验的梳理。但光有这五个领域的粗框架是不够的,第二步我们又对《课标》进行了深度解读。比如,《课标(2011版)》“学段目标与内容”中,三个学段都涉及到了有关习作情感方面的条目:“兴趣”“乐于”“与人分享”“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等,强调对人有看法,对事有观点,对物有喜好;“留心”“观察”“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等,涉及“选材”领域的“信息处理能力”;“不拘形式”“简短的书信、便条”“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等,涉及“构思”中的“文体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有新鲜感的词句”等,则指向“言语”中的“遣词造句”“叙述描写”等……再结合教材在阅读、习作编排上的线索排摸,形成了五大领域下的十二条能力子项。“情意”领域包括“乐于表达能力”和“认知感受能力”;“选材”领域包括“信息搜集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信息组织能力”;“言语”领域包括“遣词造句能力”“叙述描写能力”“语法修辞能力”;“构思”领域包括“审题立意能力”“谋篇布局能力”“文体运用能力”;“修改”领域包括“辨析修改能力”。在十二条能力子项的基础上,我们再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形成了各年级的三级能力指标。


裴:那么这些习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呢?您能不能简要谈谈习作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或主要策略?


张:好的。习作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主要是“习作课中微课程化的专项练习”。也就是说每次的习作都主要指向某一习作能力指标,通过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高度聚焦,达成习作能力的有效培养。比如说关于人物描写方面至少可以安排五个专项培养习作能力:①学会运用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特点;②学会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③学会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④学会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⑤学会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当然除了这几个专项练习外,还可以辅之以综合性练习,以达成能力的综合建构。我们在六个年级分别安排了16次习作能力专项练习,对应每个学年的16次习作。


裴:这相当于先制作“预制件”,为之后的建房做好准备。那这些习作能力专项练习在不同的年级是不是还要考虑梯度递增,架构相对科学的体系呢?


张:习作教学中最明显的问题在于教师对学生能力要求的拔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主要在于习作能力体系的缺失。各个习作能力专项练习分别在哪个年级安排,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序列化编排。不单如此,同一个习作能力往往也需要通过若干个习作能力专项练习分层培养。例如“运用语言描写”的能力在三年级主要是认知“牵羊式”“推车式”“挑担式”“隐身式”这四种语言表达形式,运用相应的标点符号;四年级则重在领会不同语言表达形式的效果,能尝试在习作中应用;五年级要求进一步提升,能交替运用四种语言表达形式进行表达;六年级则要求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突出表达效果。难度系数不同的各个习作能力专项练习,加上同一习作能力专项练习的分梯度巩固提升,便形成了各年级的习作能力培养体系。


裴:这就是您所说的“梯度培养,螺旋递进”的意思吧?


张:是的。


裴: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习作能力培养路径吗?


张:第二个途径便是阅读课中的随机性练习。习作、阅读不分家,它们是语文教学的两翼,只有两者协同作用,语文这只“鹰”才能“翱翔蓝天”哪。阅读课要成为学生习作能力“悟格”的磁力场,吸收能力组块,丰富习作能力图式。像《巨人的花园》写到因巨人的不同举动,花园经历了三次变化;《幸福是什么》写到三个牧童分别找到各自的幸福;《去年的树》中小鸟问树根、问大门、问小女孩三次问;《小木偶的故事》中小木偶被熊警官、小兔子、老婆婆三次误解。由此学生便能发现“故事中奇妙的‘三’”。于是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图式便得以扩展丰富。


裴:将习作与阅读紧密结合,以单元整组的角度发掘习作能力习练点,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张:同时,阅读课也是学生“读写结合”练习的有利场所。学生可以在言语情境中进行个性化表达,展开模仿性迁移。这一点,我无须多言。在阅读课中进行基于“习作视域”的个性化处理,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稳步提升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裴:对!这样习作便突破了“次数”的限制。在成文的习作与片段的习练相结合的练习中,学生的习作能力便能更稳固地形成。


张:第三个途径是课外的常态化练习。习作能力的形成,光靠习作课和阅读课还是相当不够的。如果我们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介入习作能力的培养,效果一定会更加显著。生活化的情境更能促发学生的表达动机。比如选班干部了,能不能让学生投投票,写写对人物的看法?思品课可不可以根据道德的“AB面”事先列列辩论提纲?综合实践活动中,能不能让学生分步安排若干个习作能力专项练习?


裴:这就把“习作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理念真正彰显出来了!

 

 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应注意些什么

 

裴:刚才,您反复提到“专项”,那我们的课堂教学会不会显得太过单一,缺乏丰富性呢?


张:其实我所谈的“专项”是相对而言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合一的教学,习作能力中的“情意”“选材”“言语”“构思”“修改”这五大维度同样在三维目标的“手掌心”中。既然如此,它们便不可能孤立存在。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强调“一专多能”。习作能力专项练习强调在一课中聚焦某一能力的习练,但并不排斥其他能力的介入。习作能力的五个维度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融为整体的。就拿“情意”维度来说,它是贯穿于习作始终的,课前由其激发动机,课中由其催发表达,课后由其强化升华。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不管我们提或者不提,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用形象化的公式来表示的话,每节专项练习课都可以看成是“X+(A+B……N)”。其中“X”是聚焦的专项,“(A+B……N)”则是原有的能力基础。


裴:也就是每次习作重在突显某一能力的习练,而非只拘泥于某一能力的习练。


张:嗯,是这个意思。同时,习作能力的培养并不囿于习作一隅,而是与语文教学的整体休戚相关的。语文教学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可以通过“习作”这一平台进一步落实,“习作”促进了“字词”的复现与巩固;“习作”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习作”要从“阅读”中悟格,而“阅读”过程中习得的表达规律,又可以在“习作”中应用,同时验证其表达效果;“口语交际”与“习作”本是“同根兄弟”,前者注重口语表达,后者注重书面表达,两者相互印证,互为辅助;“综合实践”更可与“习作”进行整合,以“习作”来促进“综合实践”,以“综合实践”来强化“习作”。“习作”在语文教学的横向维度上来看,是与其他诸维度协同共进,不可分割的。


裴:嗯。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老师的课程视野,如果死抠“专项”一词,忽略了它在语文课程整体中的地位,就会引起单线孤立的问题。同样,如果老师们在操作的时候不注意也容易造成对学生习作的约束,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吗?


张:的确,运用“微课程化专项练习”对学生的习作能力进行培养必须注意呵护学生自由表达认知心理,否则容易陷入机械僵化的泥潭。避免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讲究“点化”功夫。要让学生先试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显化图式。其次,习作能力专项练习同样讲求“我手写我心”。我们培养的是能力,并不限于技法,在于让学生“有话能说,有事能写,有感能发”,所以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不应多过地以“成人化”的要求去干涉学生的自由表达。我们的任务在于让学生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说出来,就能写出,就能抒发出来,是提供给学生一些可选项,而非必选项。第三,要注意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同步兼顾。简单说“特殊能力”是专业化的能力,而“一般能力”是普适性的能力。比方说,“构思”能力主要与习作这一专业领域相关,就是“特殊能力”;而“观察”能力在各个领域都适用,就是“一般能力”。那么在习作专项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一般能力的辅助性引入。比如写景,那就让学生仔细观察;例如叙事,那就让学生尝试体验;还如说理,那就让学生反复甄别……当习作专项练习,以一般能力为基础,以有效情境为支架,对学生的约束便会轻松化解。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学生的阅历不同、环境不同、个性不同、积累不同,习作能力的培养不应是限制思维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开发思维的过程,本不应该存在约束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教师需要在“规范表达”和“个性化表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裴:今天您围绕“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这个话题,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习作教学的问题,阐明了您的观点,并给老师们提出了实施的建议,给所有有志于习作教学研究的同仁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希望能有更多的同仁能就这个话题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从而促进习作教学的进一步提质增效。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广大读者谢谢您,感谢您与我们分享您的研究成果。



张晨瑛简介


张晨瑛,浙江奉化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省特级教师。2013年3月获得省首批正高级职称。34年的教学生涯,编著《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撰写与例举》、《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写话.习作》、《超能作文1-6年级》《新体系作文》等7部专著,编写语文教师用书十余种,发表论文80余篇,十多项课题省市获奖。在系统论观照下对语文教学形成三项主张。其中 “基于习作核心能力”的习作教学体系构架研究,获得大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浙江省教研课题一等奖,相关研究成果已经编纂出版——《新体系作文——基于能力的习作教学研究》。


裴海安简介


裴海安,语文报社副社长,《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主编,文学硕士、副编审。兼任中华文化促进会儿童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应天津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邀请为骨干教师国培班学员授课多次,经常出席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主编《名师这样教作文》《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特级教师新设计新课堂新说课》等优秀图书。获得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组织评选的“优秀编辑奖”、“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编辑:高秀英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武县西关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宁武县西关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宁武县凤凰西街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