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高句丽古墓群

高句丽古墓群

2018年05月16日 15:48:00 访问量:1037


编辑词条
高句丽墓葬群主要包括了几组墓和一些独立的墓,其中大多都是高句丽帝国晚期的坟墓。在这个地区发现的半数以上的墓群是高句丽帝王、皇室成员或是贵族的墓。迄今为止,在中国和朝鲜发现的墓中超过90%以上的墓绘有壁画,这些壁画精美细致,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一些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它独特的墓葬风俗对其周边的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基本介绍

编辑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7000座高句丽时代的墓葬在高句丽王城外,位于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许多墓室里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的壁画是这些古墓的特色所在,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仍然色彩鲜艳。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其中,集安城东北4公里龙山脚下悬崖上的将军坟,据考为二十代王长寿王陵,造型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墓体建筑雄伟,造型明快庄严,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

  将军坟的墓道朝向不远处的太王陵,太王陵的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环刻文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汉字镌刻的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2历史概述

编辑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其人民主要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扶馀人(包括沃沮人和东濊人),靺鞨人及古朝鲜遗民。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韩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高句丽王族姓高氏,有多种说法。《晋书》载“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后,姓高氏”;《三国遗事》载“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为姓”;李朝李承休《帝王韵记》载“朱蒙初诞,举国高之,故姓高氏”。不过三条史料都不太可信。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认为高句丽有900年的历史。

  据公元前4世纪的好太王碑记载,高句丽的始建者朱蒙是扶余国王与河神女儿的儿子。《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提供了朱蒙母亲的名字叫柳花,父亲是扶余国创始者天神解慕漱。朱蒙遭到带素的谋杀后,逃离扶余国(好太王碑说朱蒙是从北扶余逃出,而《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说朱蒙是逃出东扶余。),来到卒本扶余。朱蒙与卒本扶余国王的女儿结婚,后又成为卒本扶余国国王,创建高句丽国。公元前36年,高句丽灭沸流国;公元前33年,灭荇人国;公元前28年,灭北沃沮。

  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姜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控制整个朝鲜半岛北部。朝鲜半岛从此进入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6世纪高句丽的扩张使高句丽和隋的关系紧张。598年,高句丽攻辽西,引发第一次高句丽与隋的战争。不过隋不敌高句丽的大军。在随后的612年,613年和614年的战争中,隋都没有胜高句丽。612年,隋对高句丽的战争是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但遭到高句丽的毁灭性打击,几乎全军覆没。613年和614年隋再次攻打高句丽,但因杨玄感起义反隋炀帝和高句丽诈降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使得隋对高句丽的这两次战役取消。615年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减,加上国内起义和内乱。618年,隋朝灭亡。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也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660年,高句丽西南的盟友百济被唐和新罗所灭。唐与新罗的联军在随后的8年里持续攻打高句丽。666年,渊盖苏文去世后,渊盖苏文长子渊男生到前方视察军情备战。让两个弟弟渊男建和渊男产留守平壤。渊男建和渊男产趁大哥不在诬陷他叛逃到唐,并逼高句丽宝藏王通缉渊男生。渊男生走头无路,只好投靠唐朝并被唐重用。渊男生率领唐军攻打高句丽,以期望能夺回大权。668年渊男生率领唐军最终灭了高句丽。

3遗址分类

编辑

朝鲜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句丽墓葬群包括:

  平壤东明王陵与真坡里古坟群

  平壤湖南里四神冢

  平安南道德花里1、2、3号坟

   南浦江西三墓

  南浦德兴里古坟

  南浦药水里古坟

  南浦水山里古坟

  南浦龙冈大冢

  南浦双楹冢

  黄海南道安岳1号坟

  黄海南道安岳2号坟

  黄海南道安岳3号坟

  

中国

  中国辽宁省、吉林省的高句丽族城址、墓葬等遗迹。高句丽族很早就生活在东北浑江、富尔江、鸭绿江一带。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置玄菟郡,以高句骊地为县。前1世纪朱蒙在辽宁省桓仁县一带建立了高句丽政权。公元3年琉璃明王移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魏晋时期高句丽与中原地区保持密切联系。427年迁都平壤。清朝末年,集安的好太王碑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华期间,日本人曾对集安地区的城址和墓葬进行调查和挖掘。1949年以后,吉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曾对各地的遗迹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城址 

  有平原城和山城之分,早期多山城,其后常是下面有平原城,旁侧山上设山城,例如集安县平原的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山城中以五女山城年代较早,可能是早期都城──纥升骨城。遗址位于桓仁县东北7公里的五女山上,下临浑江。山城西凭峭壁,南、北、东依山势于凹伏处以板状石块垒筑城墙,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300米,南有城门,城内有建筑台基址和水泉(见桓仁高句丽遗迹)。平原城以国内城为代表。平面呈长方形,城墙用石砌筑,设有瓮城、角楼和垛台。西有洞沟河,另外三面设有壕沟。城内外都有建筑基址。为了防御,在国内城西北2.5公里处筑丸都山城,并在通往国内城的南道筑霸王朝山城和望坡岭关隘;在北道筑关马墙山城,以拱卫都城(见集安高句丽城址)。4世纪以后,高句丽的力量日益扩大,相继在形势险要的水陆通衢处构筑大量山城。现存城址有金县大和尚山山城、盖县高丽城山城(建安城)、辽阳燕州城山城(白岩城)、抚顺高尔山山城(新城)、西丰城子山山城、凤城凤凰山山城(乌骨城)、柳河罗通山城、吉林市龙潭山山城等,都是因山势叠石成墙,或设有角楼、垛台、女墙,有的还筑有外城,城内有池塘、水泉和建筑。5世纪时高句丽占有辽东郡治襄平(辽阳),改称辽东城。形成了高句丽由都城、平原城、山城组成的城郭体系。

  墓葬 

  有石墓和土墓两类,多分布在富尔江、浑江、鸭绿江一带,以桓仁集安最集中。积石墓流行于3~5世纪,桓仁墓群时代较早,均为积石墓。集安墓群时代较晚,先为积石墓,后为封土墓。积石墓以碎石、砾石、石条为封,大体发展序列和形制为:积石墓→方坛积石墓→方坛阶梯积石墓→方坛阶梯石室墓→封石洞室墓(见集安高句丽积石墓)。大体是顺山谷或河流走向排列成行。封土墓与积石墓并行交叉出现,盛行于6世纪。大体的发展序列和形制为:有坛封土石室墓→阶坛封土石室墓→封土洞室墓→封土石室墓。王室、贵族的封土墓构制宏敞,坟垄高大,其中有不少精美的壁画。集安的壁画墓中,除一座为积石墓外,均为封土墓,时间从4世纪中期至7世纪初,可分为3期:①前期为4世纪中期迄5世纪上半叶,壁画以墓主人生活画为主,绘于白垩土石壁上,如角抵墓;②中期为5世纪上半叶迄6世纪上半叶,除墓主人生活画外,出现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及反映佛教内容的莲花、佛像、飞天、菩萨,如三室墓、长川1号墓;③后期为6世纪中叶迄7世纪初,壁画直接绘于石壁上,以四神为主。从壁画可以了解高句丽历史文化,又能看到中原文化对高句丽的影响(见集安高句丽壁画墓)。

  积石墓中出土有战国西汉时期的铜钱,有鼎、釜、甑、斗等铜器,铧、镰、斧等铁器,均与汉魏时中原地区的形制相同。出土的鎏金器制作精巧、纹饰华美;金银器朴拙中见纤巧;黄釉陶器造型浑厚大方。在集安墓群中,矗立着著名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于414年为其父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树立的墓碑。

4墓群遗产类型

编辑

墓室壁画

  高句丽王室及贵族墓。分布在中国吉林集安一带。多为封土石室墓。4世纪后期~5世纪前期的壁画,主要为反映高句丽上流社会生活的家居、出行、狩猎、娱乐等写实画面。5世纪中叶~6世纪前期,除描绘贵族生活外,还出现四神图,一些墓中并有礼佛、菩萨等佛教美术内容。6世纪中期以后流行四神、仙人乘鹤骑龙、神怪图等。在绘画技法上,6世纪中期以前,墓壁上先涂抹一层白垩土,然后作画;6世纪中期以后,在磨光的石壁上直接作画。这些壁画墓多已被盗,出土遗物较少,但墓中壁画具有高度的艺术及史料价值。

  已发现的壁画墓近20座,重要的有角抵墓、通沟12号墓、长川1号墓、舞蹈墓、三室墓、四神墓、五盔坟4号和5号墓等。墓用石材砌筑,封以黄土,也有的封以砾石。墓室有单室、多室之分。墓多早年被盗,墓内遗物多已无存。墓内壁画反映了高句丽的贵族生活和社会风俗,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可分3期:前期壁画多绘于白垩壁面上,以描绘贵族生活为主,如角抵墓由前室、甬道、后室组成。墓室方形,顶部为抹角迭涩构成穹窿式藻井,其上绘日月星宿。墓室四壁绘主人踞杌上,妻妾侍宴,二壮士于大树下奋力角抵,白发老翁依杖观看,车马待驾。壁画运笔朴拙奔放,单线平涂,设色单纯。中期壁画在描绘贵族生活的同时,出现了四神图,如三室墓呈曲尺状,有3室,以甬道相连,墓室方形,抹角叠涩藻井。一室四壁绘宴饮、狩猎、攻城、出行。二室四壁绘力士、武士,藻井绘日月星辰、仙人奇兽、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三室四壁绘托梁力士,藻井绘飞禽、走兽、莲花等。内容丰富,线条豪放。室内出土黄釉陶器等遗物。在长川1号墓中,还绘有佛像和菩萨像。晚期壁画直接绘于平整的石面上,如五盔坟5号墓为方形单室,抹角迭涩藻井。四壁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衬以莲花火焰网状图案。四隅绘人身怪兽。藻井绘伏羲、女娲、牛首人、锻铁治轮羽人、伎乐天、仙人、日月星辰、龙虎缠斗等。画面点缀鎏****饰,龙虎鸟兽眼珠均以绿松石镶嵌。壁画色彩浓重绚丽,线条遒劲而又富有变化,装饰富丽堂皇,布局严谨,代表了高句丽壁画艺术的水平,从壁画内容和形式,都能看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王城遗址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地理坐标东经126°07′59″至126°20′33″,北纬41°05′20″至41°15′00″。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尤存。丸都山城的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通过考古发掘揭露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透过它们,可以见证已经被历史长河湮没了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国内城与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环抱的通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的洞沟古墓群,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它不仅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十几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矗立于太王陵东侧的好太王碑,其汉字镌刻的碑文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的独特魅力早已闻名于世,是高句丽文化昭示后人的经典之作。

  丸都山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集安城北2公里处。建于公元3年,初名尉那严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时代最为典型的山城,建在群山之中,凭借山峰的自然走向,在山脊上建筑墙垣,即所谓"筑断为城"。东、北、西三面山势较高,城垣外临绝壁,绝壁临河,内抱较平缓的坡地,整个山城形如簸箕。城垣周长6951米。每面墙垣都是用打凿的花岗石条垒砌,石条一般长40~90厘米,宽20~50厘米,厚10~30厘米。外壁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各墙垣内均有女墙,一般高0.78~1.3米,宽0.71~1米。墙垣以东墙之南段、西墙之北段和北墙保存较好,一般高5米以上。丸都山城共有5座城门,东、北两面各有2座城门,南墙有1座城门。其中南门有瓮城,正当通沟河谷地,是高句丽南北道交会之要冲。城内有2处泉水,保存建筑遗址3处(宫殿遗址、望台遗址、戍卒住地遗址),饮马池1座,墓葬37座。遗址表面分布着成排的础石和残瓦砾、瓦当等。在高句丽时代,曾两次以丸都山城作为都城,一次是山上王,一次是故国原王。后来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迁,于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丸都山城不再是高句丽的王都。随着驻守军队的减少、高句丽国家的衰败,丸都山城终于荒废。

  国内城

  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鸭绿江中游右岸通沟平原之中枢。后倚禹山,前临鸭绿江,雄踞通沟河畔,当其入江之处,是高句丽王朝在集安境内的第二个都城。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后,为高句丽的别都,建都时间长达425年。城略呈长方形,东墙长664.6米,南墙长751.5米,西墙长664.6米,北墙长715.2米。周长为2686米。内外两壁全部以长方形石条垒砌,是一座坚固的石城。由于年代久远,几经修葺,城墙大部分已失去原貌。南城墙的西段保护完好,墙高3~4米,东段破坏较重,残高2~3米。东城墙大部分破坏,只存部分墙基。北城墙仅存墙基,残高1~2米。西城墙北段保护较好,残高2~3米,南段破坏严重,城墙已基本毁掉,现存残垣宽7~10米。国内城原有城门6座,南北各1座,东西各2座,均有瓮城。民国年间,曾重修3座门,东曰"辑文门",西曰"安武门",南曰"襟江门"。其余3座门被堵死。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筑有突出城墙的方形架台"马面",北墙8个,西、南、东墙各2个,共14个。城西北角和西城墙东、北两面外侧原有护城河宽约10米,城南外侧有一天然水壕,城西外侧有通沟河流过,成为天然的护城河。现在古城只有北部留有部分旧基。

  

好太王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集安市城东4公里处太王乡太王村。好太王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卒于东晋义熙八年(412)。死后被谥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其子长寿王为纪念他父亲的功绩,铭记守墓烟户,于义熙十年(414)竖立这座巨大的石碑。好太王碑是由一整块天然的角砾凝灰岩石柱稍加修琢而成,略成方柱形。碑高6.39米,底部宽1.34~1.97米,顶部宽1~1.6米,第三面最宽处达2米。碑文四面环刻,每面文字横竖成行呈规则的长方形,行间距12.5~13.8厘米,每行最末一字距碑基0.25米,碑文镌刻方正,笔画工整,字体端正,在隶楷之间,颇具章法。行距间竖刻界格,布局严谨。第一面碑文11行,每行41字,第六行下部原文空缺2字,此面文字共449字。第二面碑文10行,第九、十两行上部因碑石自然缺损,原刻时分别空过7字、16字,余皆每行41字,碑文为387字。第三面碑文14行,每行41字,碑文为574字。第四面碑文9行,第一行起首处碑石自然缺损空过4字始刻,余皆每行41字,碑文为365字。四面碑文共44行,1775字。除去裂隙、剥落损坏者外,目前尚存可辨识者1590字左右。好太王碑是研究高句丽政权形成和发展历史的极为重要的资料,是中华民族碑刻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为保护此碑,1927年辑安县工商界曾集资修建了一座碑亭,1976年碑亭破败被拆除,1982年重建了新的碑亭。

  

将军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世纪初的高句丽王陵。位于城东北4.5公里处龙山脚下,北依龙山,南是一片开阔向阳的坡地,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将军坟属石坟类,是方坛阶梯石室墓的典型,用精琢的花岗岩砌筑。墓高12.4米,墓底边长31.58米,底面积约960平方米。顶面积约270平方米,共有1100余块精细加工的巨型石条垒砌边缘,内以河卵石充填,共用石材6000立方米。墓底部用大石条铺垫的基础与地表一平。其上有级阶坛。第一级为4层石条堆砌。其中最大石条长5.7米、宽1.12米、厚1.1米。以上六级每级由3层石条砌筑。

  陵墓的四面各置3块倚护的巨石,现有11块,其中最小的重15吨。在第三级上起筑墓室,墓道口设在五级中央,墓室呈正方形,每边长5米,高5.5米,四壁各有6层石条砌筑,其上用一整块巨石板覆盖,石板平面有60余平方米,重50余吨。墓室内有两座东西排列的棺床,墓葬顶石的石条上有20多个圆孔,等距离排列,墓上原建有享堂。将军坟原有5座陪坟,今仅存1座。形制与将军坟有异,规模较小。将军坟构筑严谨,技艺精良,雄伟壮观,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昔有《别金相登将军坟》一诗,曰:“将军坟墓几千秋,坟外年年江水流。桂酒椒浆伤往事,荒烟蔓草赋闲游。三辅霸业今何在,百济名邦早已休。独有英雄埋骨处,峨峨高峙龙山头。”

编辑:高秀英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武县西关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宁武县西关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宁武县凤凰西街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