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

2016年10月21日 15:33:37 访问量:167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

(第三辑)

编者前言:《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是值得现代教师阅读的一本好书,100个案例都有独立的触角。案例鲜活,评析到位,思考求深,值得一读。我心依旧将分二十辑不定期连载,今天刊出第三辑,希望教师朋友们关注和喜欢。

 

【案例11】 晒干的金鱼(理解或宽容)

有一次一位家长向老板反映,星期天他的孩子在家里把他养在鱼缸里的十几条钓鱼都晒成了鱼干。末了,这位家长气愤地说:“我的孩子怎么了,一点没人性,一点没同情心,心态那么不好,那么残忍。”会是这样吗?老师对这位家长的话产生了怀疑。晨间活动时,这位孩子走到老师跟前悄悄地说:“老师,小鱼和人不一样,是吗?”“是呀,你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人不晒太阳会缺钙,我妈妈告诉我的,小鱼晒太阳他就会死。”说完,孩子难过地低下了头。原来如此,孩子是因为想让金鱼补充钙质而想到了这个办法。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实践,孩子的主动性实践则更可贵,只是孩子的实践常常不为成人所理解。其实,我们小时候又何尝没有这样的行为,我们也曾让小鸡学游泳,让小鸭学爬树,爱迪生小时候不也曾孵过小鸡?善待孩子的奇思妙想,尊重孩子的实践,让孩子主动发展。老师好比一张弓,学生就是有生命力的箭。我们有责任做一张强有力的弓,把每个学生送上美好前程。

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不也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孩子吗?也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一位妈妈常带孩子去玩具店,可孩子每次吵着要回家,妈妈有些不明白,这么多玩具对孩子应该有吸引力,可她有一次蹲下身子系鞋带时,才豁然发现,孩子眼中看到的只是人来人往的大腿,商店的高高柜台挡住了孩子的视线。蹲下身子,才能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你才会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们也才能以自己的经验感受属于他们的那片蓝天,那片土地。

21世纪的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种人类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如果当时这位家长能耐心地与孩子对话,了解孩子的奇思妙想,或许她就不会下这个结论。重视与孩子的对话,才能让我们了解孩子。对话使教育真正成为人对人的教育,使儿童变得容易理解,对话意味着教师要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心灵的沟通,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同时也意味着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思想、观点相互碰撞,相互激发,教师会从儿童那里看到优于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创意。对话使教育变得精彩,有活力,成为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相互敞亮,彼此接纳,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过程,对话使我们重视儿童,使儿童成为与教师合作,共同探索的具有独特精神世界的鲜活生命。

 

【案例12】 以前刘老师说的(沟通)

开学几个星期,五(3)班的刘老师不幸患肺癌去世了。学校安排我接手五(3)班。刘老师是位尽心尽职的好老师,但我自信会做得比她更好。

五(3)班的孩子是懂事的,他们爱已逝的刘老师,孩子们的日记中常常浮现出她的身影。起初我很欣慰我有这样一批懂事的学生,然而不久这爱师之情让我有了一丝反感,因为无论做什么事,这群孩子总是搬出以前的做法和我理论:当我禁止早晨在学校吃早饭时,他们会说:以前刘老师说的,每个抄三遍;当我批评那些字写得难看的学生,说他们的作业永远得不了“优”时,他们居然也会说:以前刘老师说的,只要认真写就可以得“优”……终于有一天,我对全班大吼:“什么刘老师说的!我是姚老师,我就这样要求。要不你们找刘老师去。”

那天,为参加校“阳光赛诗会”,我带着学生一丝不苟地彩排着。一个细节老是念不好,我正火着呢,突然不知从哪儿冒出一个声音:“老师,你怎么老板着脸?”“谁?哪儿来的废话!”我顺着声音找过去。一定又是那个好插嘴的小丫头。我狠狠地揪出她:“都什么时候了,还乱说话。这次诗朗诵就是为了纪念刘老师的,你竟然这么不认真。”“我……”她想争辩,被我粗鲁地打断了:“回去,别参加了。”她哭着跑了回去。

第二天,我看到了小丫头的日记:

“……刘老师,我想你了。现在的姚老师好凶,从来不笑。每当看到他板着脸我就想起你的微笑,是那么的甜,像天边的彩霞。想着想着,我就哭了……

姚老师,昨天你错怪我了,那句话不是我说的。我一直在认真地排练。看你那么生气,我不想再辩解。虽然我不能参加诗朗诵了,但我相信:一切误会以后会知道的——这是以前刘老师说的。”

……

看着日记,我想了好久。

 

【案例13】 正视学生的要求,走向教学成功(动机)

有七年教六年级数学的,我闭着眼也能将书从头教到尾,也自诩在学校教书水平还可以,好多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到我的门下,没想到这次我却“栽”在一个学生身上!

那是六年级一堂分数乘法计算新授课,课堂上我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探究计算法则。此时只见陈曦眼睛发呆,肯定是开小差了。再看还有几名同学东倒西歪,像在听实际并没有听。陈曦是教师家的孩子,家长打过“招呼”。听前任老师说他对感兴趣的课才会认真听,我得管管他。

“陈曦,你在干什么?”我大声喝道。

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一脸的不在乎。

“上课不开小差,不然成绩会下降的。”我苦口婆心的说。

他脸通红,“我不是开小差,你讲的东西我早就会了,我不想听。”

从来没有学生敢当面这样评价我的课堂教学,我不禁怒火中烧,但考虑到自己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常常地吸了一口气,竭力恢复自己内心的平静。

“你会了,也要仔细听!”接着开始我的教学,学生的听课状态比刚才好多了,但我心中却多了一个疙瘩。

下课时间我问学生:“今天这节课,还有哪些同学早就会了?”我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地举手。在犹豫中举起几只小手,基本上是成绩好的学生。

“你们对今后数学课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我面露坦诚而急切状。陆陆续续有几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要把课上得有趣一点,要能引人入胜。

老师不要说与教学课无关的话。

有些不用你讲我们就会的知识,可以不讲,最好上得精彩一点,要不然让人觉得没意思。

……

课后我陷入了反思,学生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再沿袭传统的上课方法,不就是穿新鞋,走旧路吗?

以后的教学中,我课前努力钻研教材,新授课努力创设各种情境,特别是日常生活情境,引领学生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复习课开展各种活动,如比赛。学生的热情高涨,班级成绩遥遥领先。现在这批学生已经临近毕业,留给我的是许多值得回味的课例。如“倒数的认识”从中国汉字引入;“按比例分配”从班上徐冶和万春景曾合伙买过一个情景解决若干实际问题……这些生动的课例为我开展教学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材料。

 

【案例14】“好色”风波(宽容——接纳)

一天下午,初二(1)班语文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刚才复习了小说的人物描写,知道人物描写通常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所谓直接描写是指直接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等,所谓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别人的反映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为了检验大家是否掌握,教师将一段课外的古诗朗诵给大家,请大家判断一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想怨怨,但坐观罗敷。”同学们声音洪亮地回答道“间接描写”。“很好!”我带着欣赏的目光予以表扬后话锋一转:“为什么表年人也好,老年人也罢,行者也好,耕者也罢,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洋洋自得地说“好色!”这一下班里沸腾了,还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学生起哄。课堂秩序一下子混乱起来了。说实在的,我当时勃然大怒,很想发火,想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但是,职业的理智告诉我,这个学生顺口说出“好色”二字,很可能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与其大发雷霆,给对方一阵疾风暴雨式的呵斥,竭尽讽刺挖苦一番,不如先冷静下来稳定课堂秩序,然后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课后再私下找那个“调皮鬼”……

短暂的停顿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下“好色”二字,并在“好”字下加上了着重号:“同学们‘好’字有两种读音,第三声和第四声,如果是动词,读什么音?请组词。”“动词读第四声,如:爱好、喜好、好逸恶劳、好大喜功。”同学们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齐声回答后课堂秩序稍稍稳定了。“如果是形容词,读什么音?请组词。”我见同学们已经转移了注意力,步步追问。“形容词读第三声,如:好坏、坏人、好主意、好主法。”同学们好像忘了刚才的喧闹,非常认真地回答道。“很好,通过刚才的那段文字,那么大家能否用一个词概括罗敷的特点?”“好看”,“漂亮”,“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我连忙说:“大家说的都很对,常言说,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同学们异口同声,且面带微笑。我进一步指出:“所以,见到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想欣赏一番,只是人之常情。不难看出,刚才那段文字中的青年人、老年人、耕者、行者不约而同地停下来观看罗敷,正是因为罗敷在他们眼里太美丽了,大家都想看个仔细。下面大家试着比较一下,如果说罗敷真美呀!太美啦!美得无与伦比,美得妙不可言等,这样是更具体了呢,还是更抽象了呢?”同学们高兴地回答:“更抽象了。”“对,如果一味地说罗敷美,只能给大家留下非常模糊的印象。如果通过众人的反映来写罗敷的美,读者就会感到具体真切,而且能给大家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我看课堂秩序已经完全稳定了,接着又说:“我们也常听说某某是好色之徒,这‘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两个词有本质区别。如此说来,有‘好色’一词来概括刚才那些人的表现公平吗?”同学们众中一词:“不公平”。这时,我有意识地瞧瞧刚才那个学生,只见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最后小结:“通过我们大家刚才的分析,在把握文章的人物描写中,应该注意什么和什么的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描写效果呢?”“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学生们已经心领神会了。

这堂课十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学生掌握较好。我也很好地平息了“好色”风波。课后,我找到那个学生,他显得很惭愧,说他当时觉得很感动,他要让我看他以后的行动。后来,他果不食言,课上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经过不懈努力,成绩大有长进。

评析: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改革后的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老师面对“众说纷纭”,如何进行应对,显然是一个新问题。

学生中“别样的声音”,往往让教师措手不及。处理这类问题,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很难想象,一个平时笨嘴拙舌、知识馈乏、思想迟钝的老师面对这类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挥洒自如的。

这位老师能根据问题的实际特点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从而化被动为主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的“异口同声”,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对待。遇到难题,先不要急着下结论,要思考问题的原因,再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案例中的学生就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没有排斥他,而是接纳了他,并顺着他的思路展开了教学,就很自然的处理了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试想,如果该老师当时不分三七二十一,凭着自己的情感,劈头盖脸训斥一通,可能当时秩序表面稳定了,但是他从此也许很长一段时间不会课堂上发言,他后来的成绩长进更是难以想象。即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一些课堂上不该说的话,老师也要巧妙地引导,不能把学生想象得很坏。总之,教师再也不能作话语的霸权,而应学会作学生话语的聆听者。

                

【案例15】教材的“教”与“用”(鼓励)(反面例子)

师:(指名读课文第四节)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学习盲文的?

1:(被指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师:是这一句吗?

2:“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师:怎么那么笨,难道找不着吗?

3:(冒着风险站了起来)“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

师:回答完了吗?

生:(学习委员站了起来)“她是这样的如饥如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

师:终于找出来了。那么,这说明海伦·凯勒学习怎么样呢?

生:(齐答)刻苦!

师:对!(和教案上相符,于是板书)刻苦。我们一定要学习海伦·凯勒的刻苦学习精神。

编辑:高秀英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武县西关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宁武县西关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宁武县凤凰西街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